2019-2023年中国电力行业影响因素分析
现阶段降电价的主要目的是减轻实业负担,改善工业部门的盈利能力,从而拉动制造业与基建投资,在外部贸易环境面临挑战的情况下保证经济稳增长。
二、不利因素
(一)电力改革与市场化建设进入深水区
近几年,电力改革全面推进、成效显著,接下来的电力改革将逐步进入攻坚克难、啃硬骨头的深水区。综合体现在:
一是政策多门、各地各异。导致各类试点在具体落实过程中,中央各部门之间、中央与地方之间、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、电力企业与社会之间协调难度大,规则不规范,市场准入标准各地各异。
二是跨省区交易存在壁垒障碍。市场交易体系不健全、品种不完善、信息不对称,制约清洁能源跨区交易与消纳规模,难以体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优势。
三是电价体系有待完善。当前电力上游至电力各产业链乃至用户侧价格仍以计划调控为主导,缺乏合理的市场化疏导机制,导致发电企业尤其是煤电企业的合理利润空间被肆意挤压,输配电成本归集和电价交叉补贴没有科学的监审标准,电网和社会企业投资配电网积极性受挫,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减弱。
四是支撑增量配电试点的相关政策规范和发展规划缺乏,相关法规不清晰,配电存量与增量的区域划分与建设发展困难重重,投资效益不确定,安全运营风险加大。
(二)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面临严峻考验
随着我国电力快速发展和持续转型升级,大电网不断延伸,电压等级不断提高,大容量高参数发电机组不断增多,新能源发电大规模集中并网,电力系统形态及运行特性日趋复杂,特别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应用带来的非传统隐患增多,对系统支撑能力、转移能力、调节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,给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严峻考验。
(三)环保趋严,成本提升
多个省份推出了严于国家要求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,部分地区增加烟羽治理、煤场全封闭等新要求,增加了企业环保改造负担。火力发电行业是国家实施排污许可证管理的首批行业,对环保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。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于2017年12月正式启动,健全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,构建了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,促进我国绿色低碳和更高质量发展,对火电厂减排温室气体提出了更高要求。低碳环保要求日益严格,增加了火电企业的成本。